金堡
发布时间:2022-03-02 16:47:43 点击次数:99 文章作者:
——人物名。明清书画家、戏曲作家、明词作家。(1614-1680),字卫公,又字道隐,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工书、画。崇祯十三年(1640年)考取进士。授临清知县,官声颇佳,因得罪上司刘泽清,被迫引疾去职,回归故乡。不久,明亡。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下杭州,金堡偕原都督同知姚志卓起兵抗清,势孤而败。后唐王在福建自立,号隆武帝,金堡被授兵科给事中,因为母服丧,坚辞不受。隆武帝死,桂王在广西自立,号永历帝。永历二年(1618年),金堡赴广西,任礼科给事中,以“直臣”而著称。永历小朝廷内部党争异常激烈,金堡亦未能脱身,后因政治斗争失败,在永历四年被黜戍清浪卫(今贵州省岑巩县境内),中途得瞿式耜之助,留居桂林。这年末,桂林为清兵所破,金堡于是削发为僧,初取名性因,之后投到广州雷锋寺函是和尚门下,又名澹归。金堡在这之后于广东韶州(今韶关市)辟丹震寺,任住持,又名今释,号舵石翁。因其分文不私,深受四方僧众敬重。金堡为僧达三十年,名著佛门,矢志以终,大思想家王夫之赋诗痛悼,时年67岁。其著作有《遍行堂集》、《岭海焚余》、《千山剩人禅师语录》、《丹霞澹归禅师语录》等。金堡是一个明词作家。周笃文《金元明清词选序》:“词至明代虽有衰落,然而张璋《全明词》统计,明词有作者1300余人,词作18000余首,与宋词(《全宋词》收作者1300余人,词19000余首)相比,亦可谓洋洋大观。“过去所谓明代‘词亡矣’的谬论,从此可以休矣!”但重要的是,明词前承宋元遗响,后开清代先河,形成了千年词史的转折期。这中间明代初期词家如杨基、高启、刘基等人,还各具面目,保存了宋元的遗风。待到明末清初之际,词坛上却放射出新的光芒来了。这主要是陈子龙、夏完淳以及屈大均、王夫之、金堡(释澹归)等爱国主义词作的出现。词僧金堡写下《满江红·大风泊黄巢矶下》:“激浪输风,偏绝分、乘风破浪。滩声战,冰霜竞冷,雷霆失壮。鹿角狼头休地险,龙蟠虎踞无天相。问何人、唤汝作黄巢,真还谤。雨欲退,云不放。海欲进,江不让。早堆垝一笑,万机俱丧。老去已忘行止计,病来莫算安危帐。是铁衣著尽著僧衣,堪相傍。”只这标题已透出三分劫数,七分杀机。决定了金堡的命运。金堡的某些作品如《遍行堂杂剧》在清代是遭禁的。清代禁毁的《喜逢春》、《广爰书传奇》、《鸳鸯绦》等剧,是在查禁金堡等明末遗民案中偶然被发现而遭禁的,而禁毁理由多是“表演过当”、“称谓不伦”“语多悖妄”等,官方的着眼点多是从民族避讳的角度考虑,不仅查禁剧目的阅读和上演,甚至连刊刻、印行的板片也强行销毁,禁绝一切传播渠道。满清是一个文字狱和书禁密度吓人的朝代。据统计,在清王朝268年的统治时间里,发生了160余起文字狱,几乎一年半一次,主要集中在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至乾隆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乾隆在位63年,制造的文字狱有130余起,一年两次还多;其定罪范围大大超过了顺治、康熙和雍正,而且將打击对象从主要是士大夫阶层扩展到民间百姓,几乎成了一场全民的劫难;许多名人志士因此而蒙难,其中吕留良、屈大钧、王锡侯、金堡、戴名士等都是文字狱的受害者,有的不仅被斩首,而且子孙株连坐罪,甚至家族同遭毁灭;有的甚至追究已故作者,挖墓戮尸,惩办后人。文字狱株连甚广,令人心惊胆战,此间全国上下一片风声鹤唳。乾隆在位60年,严重的文字狱高达三十余起。其中事出“民族意识”的有金堡《遍行堂集》案、卓氏家族诗文集案、徐树夔《一柱楼诗集》、戴移孝《碧落后人诗集》案、戴昆《约亭遗诗》案等。在《康熙字典》问世以后,编写了《字惯》的江西举人王锡侯以“大逆”之罪被斩决。为编纂《四库全书》,乾隆曾多次下诏征书。据不完全的资料统计,在所征书籍的筛选过程中,有2453种书被全毁,被抽毁的有402种。晚清,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康有为的著作全部被查禁。满清统治下的文字狱,如同黑暗的欧洲中世纪一样,思想领域实行强控制,不光政治文化的书籍要禁,就连科学技术也不放过。只要和官方的程朱理学不统一的,都要禁止。这和明代的文字狱根本就是两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