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喇嘛塔
发布时间:2022-03-02 16:52:45 点击次数:9 文章作者:
——明郑和时代饰金佛教工艺绝品。弘觉之宝。一组套。1956年7月14日出土于牛首山弘觉寺塔。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国内出土唯一一件“迷你型”鎏金喇嘛塔。南京博物院院藏文物40多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062件。鎏金喇嘛塔是该院首次经专家和市民从40多万件院藏文物中评选出的18件“镇院之宝”之一。见“金豹”。鎏金喇嘛塔塔高35厘米,塔置须弥宝座上,座高16厘米,座正面刻有二力士像,右刻双狮戏球,左刻双鹿斗角,后刻云龙,塔座下方刻有题记“金陵牛首山弘觉禅寺永充供养”,背面则是“佛弟子御用监太监李福善奉施”。塔身有四个壶门,内有释迦、韦陀佛像,塔上施有相轮、十三天、宝盖、宝珠等,塔内须弥座上布置有一组佛像,须弥座内藏有珍珠、宝石、水晶、玛瑙、玉石、骨灰等物。正面凹下部位放银棺金棺,内有一尊铜铸镀金释迦涅檗像,方形四座的四角各放一个青瓷罐,其中一个青瓷罐内放有一颗老年人牙齿及骨灰等物,专家们发现,这件鎏金喇嘛塔实际上是由鎏金塔和砂石岩塔基及四个瓷罐合成一个金刚宝座塔。(图文引自http://www.wwscdh.com/news_view.asp?id=2635)牛首山位于金陵南郊,离城11公里,山高248米。因双峰对峙成犄角之势,远看象一对牛角,故称牛首山。南京人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可见牛首山春天的景色是很动人的。阳春三月,漫山滴翠,自古以来吸引了无数游人。东晋丞相王导称此山为“天阙”,所以牛首山又叫天阙山。唐太宗贞观年间慧能和尚来牛首山修行,法融曾在此谈禅,创立了牛头宗,这里便成了佛教南宗的发祥地。据《金陵梵刹志》记载:塔上的碑铭是由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撰写的,可惜这块碑今不存。唐代大历九年(774年),代宗李豫感梦,在东峰建造了一座七级浮图,就是现在仍巍然屹立牛首山巅的弘觉寺塔。牛首山胜迹很多,由于历经沧桑,多半被毁,目前只有东峰尚保留了一些名胜和文物古迹,但大多残缺不全。从山的东南坡上山,首先可见的便是岳飞抗金故垒遗址,昔日古战场,今日已是草木青葱绿树掩映的林区。沿抗金故垒遗址循小路攀援上山,一路有清道人李瑞清祠遗址、玉梅庵、罗汉泉和摩崖石刻等名胜。从罗汉泉左转,傍悬崖而上,将及半山,便是文殊祠,为天然石龛,从前的建筑玲珑精致,就地形凌空而筑,真可谓“飞阁逶迤,下临无地”。向上便是兜率岩,一名舍身台,这里为牛首东峰之阳。循石磴盘旋而上,原有石垒浮图,今已荡然。台下原有殿阁,题匾为“凭虚阁”,下临绝壁,险峻异常。在悬崖的最高处便是牛首绝顶,过去曾有砖塔一座,额书“天阙山六也亭”。下为牛鼻尖,其后怪石嶙峋,参差万状。从这里极目四望,百里景色尽收眼底。明、清时代牛首山上古木参天,寺院依山而筑,犹如蜂房鸽舍,鳞次栉比。寺僧每于春秋二季在“天阙山房”种植兰花,以待游人。牛首山最著名的有杜鹃、幽兰和“天阙茶”。三、四月间,满山万紫千红煞是好看;每到四月初八浴佛节和腊八节,南京城内佛教徒纷纷到牛首山烧香礼佛,风晨雨夕梵音清脆;虬松修篁山林如画。有时雨后初晴,山中格外清新,轻纱般的云雾环山缥缈,令人叹为观止。目前,唐建、明修的弘觉寺塔是这里仅存的一座古建筑,也是南京地区现存最古、最大的一座砖塔。塔高25米,七级八面,正中有拱形假塔门,四隐四现;门顶两侧各有小窗。塔顶铁刹和各层腰檐均已损坏,但塔身仍旧完好。早在梁朝,司空徐度在此兴建寺院,取名佛窟寺。唐代改名长乐寺。南唐后主李煜时又改名为弘觉寺,塔便因寺得名。宋、元、明时,寺院名称屡易,到明正德年间才又恢复原名。清代,为避乾隆皇帝之讳(爱新觉罗弘历),将寺名改为宏觉寺,塔也改称宏觉寺塔。现存的宏觉寺塔经文物部门考证,是明初重建的。 说起鎏金喇嘛塔的发现,还有一段故事呢。1956年7月14日,南京祖堂山精神病院组织几位病人到牛首山弘觉寺塔游玩,他们中有一个人像往常一样坐在塔内底层,闲聊无事便用脚跺地,这次他坐的位置恰好是塔内正中央,在跺地的时候他突然感到脚下地面发出的声音竟是一种空洞的回响,他不由得感到非常奇怪,这地下难道是空的?……南京博物院立即派人前往勘察,专家们来到弘觉寺塔塔底中央,用脚跺地,果然听到了下面空洞的回响,难道塔里隐藏着什么秘密。经过商量之后,专家们一致决定,移开塔底的地砖,一探究竟。专家们小心翼翼地移开了塔底中央的砖块,忽然他们同时惊呼起来,弘觉寺塔底层的中央赫然出现了一个圆洞,专家们发现这个圆洞看起来十分规则,原来在上面应该有个圆形的石盖,但是,现在石盖已经不见了,他们拿起手电向洞内照去,洞深约为l米,上圆下方,洞内放置着一些物品,随着手电光的移动,专家们的目光被里面的一座金色的宝塔吸引了,其中一个人惊呼了一声:“喇嘛塔!”专家们在喇嘛塔的四周还发现了有兽角、佛像、瓷罐、玉瓶等文物,自此,牛首山弘觉寺塔地宫再现天日,地宫出土的文物引起了各界的注意。而在这些文物当中,又尤以鎏金喇嘛塔最为引人注目。喇嘛塔是喇嘛教特有的佛塔建筑形式,造型源自印度僧人生活中的军持,而所谓军持是指一种佛教饮水净手之物,喇嘛形口,直颈,扁圆腹,一侧有一个上细下粗的流,壶口与注口均有盖。喇嘛塔在元代由西藏传人内地,用以埋藏佛宝。金刚宝座塔主要是用来供奉五方佛或埋葬佛舍利,中国现存的金刚宝座塔仅十余座,比较有名的是四大金刚宝座塔,分别为北京的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北京碧云寺金刚宝座塔、清净化城塔和呼和浩特市的慈灯寺塔,但是像鎏金喇嘛塔这样的迷你金刚宝座塔却仅此一件。从鎏金喇嘛塔上的题记来看,此塔为明太监李福善奉施,那么,这个李福善究竟是何许人,塔内所藏的骨灰盒牙齿又是何人所遗,这里而隐藏着怎样的一段历史故事,众多专家和学者对此孜孜以求,很快,焦点落到了一个人身上,他就是明代大航海家郑和。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已经步人晚年,他自知此去吉凶难卜,于是,便向皇上请求说希望能赐南京净觉寺为他的世袭产业:,以后他的子孙可以驻守在这里,宣宗皂帝知道南京对于郑和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地方,他六下西洋都是从这里出发,而郑和又做了长达六年的南京守备,他的府邸也建在这里。对于郑和来说,南京就是第二个故乡。为了让郑和七下西洋全力以赴,宣宗答应 了他的请求。于是,郑和便放心地踏上了他的第七次旅程,也是他生命中最后的旅程。公元1433年7月的一天,宣宗得到消息,郑和在航海时身染重病,已经过世了。宣宗十分悲痛,下令将郑和赐葬南京牛首山。这难道和鎏金喇嘛塔会有什么关联吗?专家、学者至郑和的后人纷纷开始了对真相的追查,他们发现,弘觉寺塔和郑和墓同处于一条中轴线上。有人认为弘觉寺地宫正是郑和的归葬地,太监李福善即郑和本人,但也有人认为李福善是郑和的好友李童,他建成弘觉寺塔并将郑和的骨灰埋于塔底地宫之中,大家各执一词,这个围绕在传奇人物郑和身上的争论一直都在继续,期待着破解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