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氏病
发布时间:2022-03-02 16:52:47 点击次数:10 文章作者:
——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名。又称震颤麻痹、帕金森、帕金森病、帕金森症、帕金森氏综合症、帕金森氏综合征。震颤是指头及四肢颤动、振摇,麻痹是指肢体某一部分或全部肢体不能自主运动。包括运动障碍、震颤和肌肉僵直。一般在50-65岁开始发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60岁发病率约为1‰,70岁发病率达3‰-5‰,一位名为詹姆斯·帕金森的英国内科医生首先描述了这些症状,因此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这个病名。欧洲帕金森病联合会从1997年开始,将詹姆斯·帕金森博士生日“4月11日”这一天定为“世界帕金森日”,以此纪念最早描述这种疾病的这位医生。世界卫生组织(WHO)支持了世界帕金森病日的确定及欧洲帕金森病联合会的纲领,并与一些国家政府部门、国际和地区医学团体合作,共同推动帕金森病的研究与治疗。2006年是第十个“世界帕金森日”。随着世界各国的老龄化趋势,帕金森病患病人数逐年增多。目前欧美国家50岁以上人群每10万人中的患病人数约200人,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1%,全球帕金森病患者超过4000万人。在我国,55岁以上老年人中约有170多万名帕金森病患者,患病率与欧美国家接近,其中60岁以上的人群中,每100人中就有1人。帕金森病已成为严重危及中老年人健康的“隐身杀手”。目前资料显示,帕金森氏病发病人群中男性稍高于女性,迄今为止对本病的治疗均为对症治疗,尚无根治方法可以使变性的神经细胞恢复。帕金森氏病的病因现在还不是很清楚。目前公认其病因是神经细胞的退行性变,主要病变部位在黑质和纹状体。这里有一种叫黑质细胞的神经细胞,黑质细胞数量的逐渐减少、功能的逐步丧失,致使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减少,从而引起上述症状。根据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的结果认为帕金森氏病与遗传也有一定的关系。根据发病原因,可把震颤麻痹症状分为两类,一类叫做原发性震颤麻痹,即找不到明确的原因或者发病原因可能跟遗传有关系,我们将它叫做帕金森氏病或帕金森病。另一类叫做继发性震颤麻痹,即因某种脑炎、中毒(如一氧化碳、锰、氰化物、利血平中毒、吩噻嗪类和丁酰酞苯类药物以及三环类抗抑郁等药物中毒等)、脑血管病、颅脑损伤、脑肿瘤,等引起,我们又把它叫做帕金森氏综合征或帕金森综合征、震颤麻痹综合征。帕金森氏病病人最突出的就是三大症状:运动迟缓;震颤;肌肉僵直。帕金森氏病是一个缓慢的、进行性的病变,一般不会很快地威胁病人的生命。帕金森氏病的治疗方式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二者都可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另外,理疗、功能锻炼等可起辅助治疗作用。(1)药物治疗:在疾病的早期,药物可以很好地改善症状,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药物是左旋多巴制剂(商品名为美多巴或息宁),自六十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治疗以来,一直到现在都是临床上最核心的药物。药物必须长期服用,一旦停止治疗,病情则会复发。在最初几年药物治疗效果最佳,虽然多数病人长期应用仍然有效,但在长期服用以后,病人会感到药物有效时间缩短,有些病人会产生“剂末”现象和“开、关”波动。药物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通常经过3-5年的治疗后病情会变得难以控制,药物的副作用与其疗效会功过相抵,病人感到日常生活能力受到很大限制。(2)外科治疗:主要有神经核团细胞毁损手术(细胞刀)与电刺激手术两种方式,原理都是为了抑制脑细胞的异常活动,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前者是在异常活跃的神经核团上制造一个直径约3毫米的毁损灶,后者则是埋植刺激器通过高频电刺激达到类似毁损的效果。从外科手术操作技术上讲两者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均是将电极放在特定的脑内核团靶点上,之后进行刺激或毁损。(3)、针灸治疗。本病的针刺治疗多以震颤熄风为主,体针常用穴位为四神聪、风池、曲池、合谷、阳陵泉、太冲、太溪等,可随证加减穴位,留针时间约30-50分钟,疗程以10-15天为佳。头皮针多以舞蹈震颤控制区为主要的刺激区域,根据症状可配合运动区、感觉区及其他头部经穴。帕金森氏病的预后情况:从1988年以来,我们实行立体定向手术例数已经达到3500例,其中有一部分是帕金森氏病的病人,手术疗效应该说是肯定的,从总的情况来说,手术的近期疗效即手术以后能够立即呈现的疗效可达90%以上。手术的安全性,从立体定向的手术看,它的并发症只有1%-2%,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的机率就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