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箔
发布时间:2022-03-02 16:47:43 点击次数:124 文章作者:
——①很薄的黄金片材。本作“薄金”、“金簿”或“金薄”。常用以贴饰佛像或器物,也有贴饰衣服的。俗谓贴金。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簿为人,以贴屏风。”《宋史·仁宗纪二》康定元年:“八月戊戌,禁以金箔(bó)饰佛像。”也是髹漆工艺的一种材料。《宋史·仁宗纪二》:“康定元年,八月戊戌,禁以金箔饰佛像。”1994年4月,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营盘发掘的汉晋墓地15号墓出土一身男性墓主的完整殓服,其上点点闪耀的金箔,使很多人都猝然遭遇了目眩的时刻。墓主淡黄绢袍的前胸装饰用小片金箔贴出穹形纹样;足上的绢袜,也饰以金箔贴成的花纹,昔日的高贵与荣耀,就在点点金光中沉默地凯旋,一下逼近到我们面前。实际上,在新疆尉犁县营盘古墓群的其他墓葬中,同样出土有金箔贴饰的服饰,如M14墓出土的贴金绮袍残片、贴金衣背残片、贴金绮裙下摆残片、贴金衣褶残片。M14:8-1,贴金衣襟。用粘合剂将切好的小三角形金箔(底边宽0.35-0.4、高0.45厘米)粘贴在各个布片上,每片粘15枚,上下相错排列成三角形。在绢条和加缝的布片斜缘上贴连续的圆形金箔(每枚0.4-0.5厘米),形成连珠纹。大部分金箔在出土时已脱落。(《新疆尉犁县营盘墓地一九九五年发掘简报》,《文物》2002年六期,30页)。简报中尚有多处关于贴金衣饰的介绍,其手法都是一致的:把很多剪切成小片几何形的金箔贴到衣料面上,组合在一起,形成几何形状的复合图案。在看到这样的工艺手法之后,汉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文学描写,就变得容易理解了,如南朝·沈约《少年新婚为之咏》中所道:“罗金薄厕,云鬓花钗举。”“厕”,在汉代,常用于漆器、金属工艺中,如《西京杂记》中的例子:“天子笔管,以错宝为跗。以杂宝为匣,厕以玉璧翠羽,皆直百金。”(“天子笔”)“杂厕五色琉璃为剑匣。”(“剑光射人”)“武帝为七宝床、杂宝案、厕宝屏风、列宝帐。”(“四宝宫”)“皆以杂宝厕错翳障。”(“日射百雉”)在这些描写中,“厕”和“错”,都是指当时奢侈品上流行的装饰手法:把金、银、宝石、羽毛等切成小片、长条或细丝,利用粘合剂固定在器物表面上,形成“拼嵌”、“镶嵌”的花纹。但是,在丝罗的衣料上如何进行“镶嵌”?本来让后人很困惑。营盘古墓贴金服饰实物的出土,让我们明白,沈约诗中所云“金薄厕”,显然是借用金银宝石镶嵌工艺的词汇,来形容服饰上独特的装饰手法:把极薄的金箔切碎成圆、方、三角等形状的小片,或细长的窄条,有规律地在丝绸衣服上拼贴成花纹。M17墓出土的贴金绮女夹襦,恰恰是在下摆上有一道贴金黄绢缘边,可以作为“罗金薄厕”这一诗句的视觉注脚。经专家研究,这些墓葬及其随葬物品的年代,被定在东汉到魏晋这一时段。这让人联想到,中国历史文献中关于服装上以贴金做装饰的记载,大致上也是出现在同一时期。《南史·萧正德传》中记载,梁武帝时,四大恶少之一董暹有“金帖织成战袄,直七百万”。此外,南齐东昏侯萧宝卷骑马出行的时候,总是戴“金薄帽”(《南史·齐本纪》)。金箔,在当时的文献中一般写作“金薄”。这一时期,人们对于金箔的认识,以及对金箔制造技术的掌握,显示在晋人陆翙《邺中记》(《四库全书》版《说郛》卷五十九)对石虎仪仗的描写中:石季龙作“云母五明金薄莫难扇”。(《四库全书》所收《十六国春秋》中,此句后有云:“此一扇之名也。”)薄,打纯金如蝉翼,二面采(彩)漆,画列仙、奇鸟、异兽;其五明方中,辟方三寸或五寸,随扇大小,云母帖其中,细缕缝其际,虽掩尽而彩色明澈,看之如金可取,故名“莫难”也。季龙出时,以扇挟乘舆。这是一种工艺很复杂的仪仗扇:把黄金打成薄如蝉翼的“金薄”,也就是金箔。然后,在金箔两面都用彩漆画上当时最时兴的神仙、仙境题材,做成一张金箔的扇面。再把扇面划分成三寸或五寸大小的一个个小格,用透明的云母片一一贴上去,直至云母把整个扇面覆盖。最后,用细缕——应该就是黄金的细丝——填充云母片之间的缝隙。这样,虽然画着彩画的金箔上面覆盖了一层云母的保护层,但是,通过透明的云母,人们还是可以清楚地看到扇面,给人的幻觉,似乎那彩画的金箔触手可及,这也就是其“莫难”一名的由来。石虎出行的时候,就由侍从们高举着这样辉煌的金扇,随行在乘舆两侧。新疆出土的汉晋时代服饰上的点点金箔,让我们知道,用“纯金”“打”成“如蝉翼”一样轻薄的金箔,在石虎的时代,肯定不是什么太稀罕的事情。实物与文献互相印证,恰恰清楚证明了当时金箔打制技术的成熟水平。技术的成熟,当然是金箔进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前提。当时,人们的首饰、衣服、鞋以及居室布置,都用金箔加以装饰。如东汉·繁钦《定情诗》:“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西晋·张华《轻薄篇》:“足下金薄履,手中双莫邪。”晋·陆翙《邺中记》:“(石虎)帐顶上安金莲花,中悬金薄织成碗囊。”同样,《西京杂记》中,记载赵合德呈送给赵飞燕的礼物,有“金错绣裆”,也是借用当时金属镶嵌工艺的习惯用词“错”,转而形容金箔贴饰服装的做法。裆,应该是“裆”的简称,意为坎肩儿、背心。因此,“金错绣裆”,就是赵合德送给赵飞燕的一件贴金绣花坎肩儿。不过,非常有意义的是,在汉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并不满足于借用“厕”、“错”等漆器、金属工艺中的传统术语。对于剪刻金箔以贴饰服装这一手法,出现了专业称呼。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四库全书》版《说郛》卷五十九)中有云:“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这里,金箔加以刻、剪等处理,制成小片图案,被称为“镂”。庾信《春赋》中恰恰谈道:“镂薄窄衫袖,穿珠帖领巾。”“镂薄”者,镂刻金箔成纹,以便贴饰在衫袖上,正好与下句的“穿珠”相对。另外,《三国志·夏侯玄传》有云:今科制自公、列侯以下,位从大将军以上,皆得服绫锦、罗绮、纨素、金银饰镂之物,自是以下,杂采之服,通于贱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整句话都是在谈论服饰的奢靡,“金银饰镂”是作为衣料的一种,与绫锦等罗列在一起,“服,金银饰镂之物”,也就是说,“金银饰镂之物”是用来穿在身上的。结合“镂薄窄衫袖”一句的语意,以及新疆出土贴金衣物的实物参考,可以认为,用金箔、银箔刻成的小片图案来贴饰服装,对于这一行当,当时比较专业的称呼是“镂薄”、“金银饰镂”。换句话说,在那时,“镂”如果与金银箔或服饰联系在一起时,就不是指金作、木作中的雕镂、镂刻之意,而是指“金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贴金”。如此,则《晋书·石季龙载记》中所言:“季龙常以女骑一千为卤簿,皆著紫纶巾、熟锦裤、金银镂带、五文织成靴。”其中“金银镂带”一项,就是指在腰带的皮或丝面上加以贴金、贴银装饰。至晚在三国时期,服装贴金工艺就成了独立的行当,拥有专门的工艺名称,这应该说明,贴金服饰在当时是何等的成熟,何等的受欢迎。直到南朝末期,陈后主即位之初,还曾专门下诏,将这一工艺列在禁绝之列:镂金银薄、庶物化生、土木人、彩华之属,及布帛短狭轻疏者,并伤财废业,尤成蠹患,并皆禁绝。(《南史陈本纪》)朝廷要专门发布诏令加以禁绝,正可以看出贴金银工艺在当时的红火程度。实际上,对于这样的贴金衣料,三国时,夏侯玄就建议朝廷一定要严加限制,可是,一直到南朝末年,朝廷换了好几代,同样的努力却还在继续着,只能说明贴金服饰太受欢迎,根本不可能杜绝。《全三国文》中载魏文帝曹丕《诏群臣》文,其中谈道:前后每得蜀锦,殊不相似,比适可讶,而鲜卑尚复不爱也。自吾所织如意虎头连璧锦,亦有金薄、蜀薄,来至洛邑,皆下恶,是为下工之物,皆有虚名。金有极好的延展性能,加工成很薄的片材,称为金箔。金箔的制作一直沿用古代手工打制的方法,称作捶金箔,从事这种手工业的作坊称为捶金作。先将金锭打成薄片,逐层夹入乌金纸中。每迭达二千余张,外裹绷纸。在青石砧上用铁锤锤击约3万多次,即成金箔。为防止粘结,在纸上涂滑石粉。金箔厚度约为0.0003毫米。金箔用于建筑物的装饰、佛像贴金、印刷制墨、印泥,还可入药。由金箔制成的金线可织造“云锦”,用于服饰、工艺美术。现代电子工业中,混响器、验电器、录象磁头的隙缝等也用金箔。中国生产金箔有悠久的历史。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金箔厚0.010毫米;金相考察证明在加工过程中曾进行退火。南京、苏州、绍兴、佛山是中国金箔的主要传统产地。清代曾向美洲出口。中国最早关于金箔加工的文献记载是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五金第十四黄金》:“凡金箔,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粘铺物面,可盖纵横三尺,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包入乌金纸内,竭力挥推〔椎〕打成(打金推〔椎〕,短柄,约重八斤)。凡乌金纸由苏杭造成。其纸用东海巨竹膜为质;用豆油点灯,闭寒周围,止留针孔通气,熏染烟光,而成此纸。每纸一张,打金箔五十度,然后弃去,为药铺包朱用,尚未破损,盖人巧造成异物也。凡纸内打成箔后,先用硝熟猫皮绷急为小方扳,又铺线香灰撒墁皮上,取出乌金纸内箔,覆于其上,钝刀界画成方寸。口中屏息,手执轻杖,唾湿而挑起,夹于小纸之中。以之华物,先以熟漆布地,然后粘贴(贴字者多用楮树浆)。秦中造皮金者,硝扩羊皮使最薄,贴金其上,以使剪裁服饰用。皆煌煌至色存焉。凡金箔粘物,他日敝弃之时,刮削火化,其金仍藏灰内。滴清油数点,伴落聚底,淘洗入炉,毫厘无恙。”世界文明古国都有制造金箔的高超技艺。古埃及法老陵墓发掘出来的文物证明,埃及很早就掌握了金箔加工技术。在撒哈拉的一座公元前1500年的墓葬中发现过金箔制品,公元前1450年的墓葬发掘物上有打金箔的形象。在欧洲,中世纪时汉堡、维也纳等地已有金箔加工业。亚洲各国中,日本金箔制造技艺精湛,产品优良,主要产地是石川县的金沢市。捶金作还可以生产锡箔、铜箔等,加工方法同金箔。中国1993年制定了《金箔》标准——QR/T1731 93,2008年又进行了修订。2007年,“南京金箔锻制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与此同时,何其保被国家列为这项技艺的传承人。南京金箔成品薄如蝉翼、轻如鸿毛、软似绸缎;有“一两黄金打出的金箔能覆盖一亩三分地”之说。经科学测算,943张金箔厚仅1毫米,一万张金箔重仅178.125克,其锻制技艺之精绝可见一斑。②药名。金箔的药用。别名:金薄(《药性论》)。自然金又名:生金(陶弘景)。处方名:赤金箔。功效:镇心、安神、解毒。主治:治惊痫、癫狂、心悸、疮毒。性味归经:辛苦,平。内服:入丸、散。一般多作丸药挂衣。外用:研末撒。阳虚气陷、下利清冷者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