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代金银器
发布时间:2022-03-02 16:52:52 点击次数:22 文章作者:
——夏代是目前我国最早出土金银装饰品的朝代,虽然这个朝代迄今发现的金银器实物不多,但对了解中国的冶金史以至于贵金属发展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夏代生产黄金的方法主要是挑拣和采出自然金。对黄金的加工方法主要是锤揲(diē)法。这个时期人们不仅把黄金用于流通货币,而且开始收集并应用黄金制作生活器具。如司马迁在《史记·平淮书》中记载:“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其中的“金”指金属,三品就是三类金属,即黄金、白银和铜。可见,在虞(舜的国号)代和夏代初,我国就知道利用金、银和铜,而且将其作为流通货币。夏代就有把黄金白银用作装饰品的例证。龙山文化是距今约3900-4300年的考古学文化。其下限与夏代的上限有170年重合。龙山文化遗址遍布于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目前发掘了很多遗址,但并未在这些龙山文化遗址中见到黄金和黄金制品,却发现了含有金砂的陶片。目前已知最早的含有金砂的东西,是1978年河南汤阴县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两块陶片,这两块含有金砂的陶片,比普通陶片重了3-5倍。这说明在4000年前,先民们就已注意到这些闪闪发亮的颗粒,并用来装饰陶器。夏代的出土金银器首见于1976年,当年在甘肃省玉门市火烧沟遗址墓葬中发现了金耳环、金鼻环、银耳环、银鼻环,遗址年代经碳14测定为距今3890+120年-3580+145年。年代约公元前1900-前1700年。火烧沟文化遗址属于四坝文化,位于玉门市清泉乡火烧沟,总面积1平方公里左右。四坝文化是1948年,在甘肃省山丹县培黎学校任教的一名新西兰人在山丹县四坝滩发现的。20世纪50年代经我国考古部门的调查和初步研究,认为它是距今4000年左右,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西部的一种早期青铜时代文化,命名为四坝文化。1976年,文物工作者在火烧沟清理发掘了青铜时代的墓葬312座。其中有人祭和人殉的墓葬20余座,墓式基本为竖穴墓和竖井横穴墓两种。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有彩陶、红陶、夹粗陶,彩陶占半数以上,器物有接近齐家文化的双耳小罐、双耳大罐、人形彩陶瓶、小型方壶、人足形酒器、豆形器和20多个陶器。还有铜器、石器、玉器、金银器、绿松石珠、玛瑙珠、贝壳等。石器有刀、锄、磨等。最重要的器物当数铜器,据统计在106座墓葬中都出土了铜器,占全部墓葬的三分之一以上,器物有斧、镰、凿、刀、矛、镞(zú)、锥、针、管、锤、镜等200多件,同时还出土有铸造镰、镞的石范,充分反映了当时这里的矿产开采、冶炼技术及工艺水平已达到相当的高度。而金耳环的出土将我国金首饰的发现提前了700多年。在火烧沟墓葬中,普遍埋有羊的双角、头骨、腿骨、髋骨和猪头、牛头、狗骨、马骨等,这表明当时有普遍使用家畜殉葬的现象,反映了农业、畜牧业的发展和分工的情况。其中羊骨殉葬最多的为距骨,多达88个,而每只羊仅后肢有一对距骨,与人殉墓青铜随葬品相互印证,可知玉门地区在4000年前,就基本跨入了早期青铜时代和奴隶制社会。火烧沟文化遗存的发现,对研究河西走廊史前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此外,在北京昌平雪山和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墓中也发现金耳环,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距今约3600-4200年,年代与火烧沟遗址相当。这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认识金矿、银矿,并且可以采集和提炼黄金白银,加工制作饰物。虞夏时期(即龙山文化时期与二里头文化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着力从自然地理因素与历史因素两方面来考察考古学文化的形成机制;进而论定中原文化区龙山文化时期与二里头文化时期之间有了质的变化;最后结合传说与文献对陶唐文化、虞文化、夏文化、先商文化和光周文化进行了考证。司马迁在《史记·平淮书》中记载:“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其中的“金”指金属,三品就是三类金属,即黄金、白银和铜。可见,在虞(舜的国号)代和夏代初,我国就知道利用金、银和铜,而且将其作为流通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