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齿
发布时间:2022-03-02 16:47:44 点击次数:68 文章作者:
——①齿之坚者。②古族名。初见于唐代著录,唐至元代(7-14世纪)分布在今我云南西部,与黑齿、银齿、绣脚、绣面等人并举,指今日傣族先民,“以金镂片裹其齿”,故名。拉施都丁《史集》作zardand□n,波斯语“金牙齿”之意。《马可·波罗行纪》记载,其人用金作套如齿形,套于上下齿,男子都如此,妇人则不套。明代以后,傣族已不见有此俗。元、明以后亦称傣族为“金齿白夷”。③地名。元代金齿又衍变为地名。一般指以金齿人聚居的云南西南部地区,主要包括今云南省澜沧江到保山腾冲一带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保山、临沧等地区之一部分。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设金齿安抚司;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至元十年(1273年)分云南为五个区域,金齿即其中之一,分金齿为东西两路。至元十五年改安抚司为宣抚司。二十二年省合剌章、金齿二宣抚司为一,治永昌(今云南保山),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又设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年)置金齿卫指挥使司于永昌(今云南保山县城),二十三年升为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永昌因此也有金齿的称号。④古习俗,用金饰牙。云南本部少数民族先民“以金镂片裹其齿”。也有银齿、黑齿等做法。时至今日,西双版纳的傣族、布朗族还保留有此习俗。自古以来,人们就以种种材料、种种方式装饰自己,其中饰齿就是一种很独特的方式。我国东南、中南、西南地区共有几十个土著民族,在古代就有凿齿(拔牙或打牙)、染齿(古籍中之“漆齿”)、镶齿(古籍中之“金齿”、“银齿”等)之习俗。直到近现代,仍有傣族、布朗族、基诺族、佤族、哈尼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保留着漆齿、染齿和包齿的习俗,它们多集中在云南,此外海南省的黎族、广西的壮族、台湾的高山族也有染齿习俗。《蛮书》是一本记载南诏史事的史书。又名《云南志》、《云南记》、《云南史记》、《南夷志》、《南蛮志》、《南蛮记》。十卷。唐樊绰撰。成书于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该书卷四曾记有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的不同特征:“黑齿蛮以漆漆其齿,金齿蛮以金缕片裹其齿,银齿以银饰齿。有事出见人则以此为饰,食则去之。”可见,其饰齿主要是为了美观。金齿就是用金子把牙齿包起来。居住于我国西南云南德宏、临沧等地的高黎贡山和怒山山脉一带的德昂族就有一种奇特的“用金套包牙”的“金齿”习俗。“金齿”最初是一种风俗习尚,后来演变为部落名称。隋唐时期,德昂族先民便与布朗族、佤族先民一道共同建立了具有国家雏型的社会组织“金齿国”。德昂族人古称“濮人”或“蒲人”,其先民与现在的佤、布朗等族同为“百濮”中的一支。宋元以后就被称为“金齿花蛮”,他们所生活的区域被称作“金齿国”。无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十年(公元1273年)分云南为五个区域,金齿即其中之一。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又设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金齿国曾显赫一时,在中国元代的史书、波斯国首相拉史特丁的著作和马可波罗游记中都有过记载。清乾隆时德昂族有被称“波龙”(崩龙)的记载,到光绪年间修的《永昌府志》对他们的记载又稍微详细了些:“德昂,类似摆夷,惟语言不同,男以背负,女以尖布套头,以藤篾圈缠腰,漆齿,文身,多居山额,土司地皆有。”“金齿国”的范围比现在的德昂族地区要广,当包括傣族或其他民族的一些地区在内。除德昂族史称金齿之外,唐以来史籍亦称傣族为“黑齿”、“金齿”、“银齿”或“绣脚”,又称傣族为“茫蛮”或“白衣”;宋沿称傣族为“金齿”、“白衣”。自元至明,“金齿”继续沿用,“白衣”则写作“百夷”或“佰夷”。清以来则多称为“摆衣”。但以上都是他称,傣族自称,则一直是“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按照我国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傣族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并散居于临沧、澜沧、新平、元江、金平、华坪、大姚、禄劝等30多个县。有一本对欧洲以至哥伦布影响很大的书籍是《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在中国生活了17年的意大利大旅行家马可·波罗(1254-1324年)。这本书成书于13世纪90年代初,它告诉欧洲人,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富庶的王国,那个王国就是中国,在那里有黄金,有繁华的城市,有丰富的物产,有美丽的风光。马可·波罗到滇西后,在金齿地区(今保山县),对人们的装饰很感诧异,这里有一种用金片镶牙的习俗,无论男女老少的牙齿都以金作套,一言一笑,金光满口,闪亮夺目。他在其游记中写道:“此地之人,皆用金饰齿,别言之,每人齿上用金作套如齿形,套于齿上,上下皆然。”黄金昂贵,用为装饰,乃美的一种追求。男子除了镶金牙外,几乎都在臂膊和腿上刺一些独特的纹饰,青黛色的图案那样奇巧怪异,引人注目,可又难得其神秘观念的真谛。直到今天,云南少数民族中仍有包金牙、包银牙的,但那已经和汉族地区的包金牙、包银牙没有太大区别了。解放前,广西左右江的壮族妇女在出门、会客时,还在犬齿上包一层金银箔,以为装饰,完事后再取下来。广西一些地区的少女,在十几年前还保留了镶侧门齿金牙的习俗。金齿习俗是由其特产决定的。金齿国物产丰富,素产金银。元代金齿国是中国金银主产地之一。据《元史志第四十三·食货二·岁课》:产金之所,在腹里曰益都、檀、景,辽阳省曰大宁、开元,江浙省曰饶、徽、池、信,江西省曰龙兴、抚州,湖广省曰岳、澧、沅、靖、辰、潭、武冈、宝庆,河南省曰江陵、襄阳,四川省曰成都、嘉定,云南省曰威楚、丽江、大理、金齿、临安、曲靖、元江、罗罗、会川、建昌、德昌、柏兴、乌撒、东川、乌蒙。产银之所,在腹里曰大都、真定、保定、云州、般阳、晋宁、怀孟、济南、宁海,辽阳省曰大宁,江浙省曰处州、建宁、延平,江西省曰抚、瑞、韶,湖广省曰兴国、郴州,河南省曰汴梁、安丰、汝宁,陕西省曰商州,云南省曰威楚、大理、金齿、临安、元江。金齿国是由在金齿的习惯基础上形成的,金齿国形成于隋唐,金齿的习俗历史必然要比隋唐早得多,金齿之地产金的历史也应该比隋唐早得多。二十五史中述及“金齿”一词的只有《新唐书》、《元史》、《明史》三部史籍,明以后的《清史稿》再未提及金齿之事。欧阳修和宋祁著《新唐书》涉及“金齿”一词共两处:《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上·南蛮上》记:“茫蛮本关南种,茫,其君号也,或呼茫诏。永昌之南有茫天连、茫吐薅、大睒、茫昌、茫鲊、茫施,大抵皆其种。楼居,无城郭。或漆齿,或金齿。衣青布短裤,露骭(gàn,小腿骨),以缯布缭腰,出其馀垂后为饰。妇人披五色娑罗笼。象才如牛,养以耕。”《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下·南蛮下》记:“群蛮种类,多不可记。有黑齿、金齿、银齿三种,见人以漆及镂金银饰齿,寝食则去之。直顶为髻,青布为通裤。有绣脚种,刻踝至腓为文。有绣面种,生逾月,涅黛于面。有雕题种,身面涅黛。有穿鼻种,以金环径尺贯其鼻,下垂过颐。君长以丝系环,人牵乃行。其次,以二花头金钉贯鼻下出。又有长鬃种、栋锋种,皆额前为长髻,下过脐,行以物举之;君长则二女在前共举其髻乃行。”宋濂著《元史》涉及“金齿”一词者凡26篇、69处。元朝时,金齿国对元朝中央叛服无常,元朝朝廷曾反复对反叛的金齿百夷部落进行过征讨和招谕。云南大理西南,兰沧江界其东,与缅地接其西之地域。土蛮凡八种:曰金齿,曰白夷,曰僰(bó),曰峨昌,曰骠,曰繲(xiè),曰渠罗,曰比苏。自汉开西南夷后,未尝与中国通。唐南诏蒙氏兴,异牟寻破群蛮,尽虏其人以实其南东北,取其地,南至青石山缅界,悉属大理。及段氏时,白夷诸蛮渐复故地,是后金齿诸蛮浸盛。元宪宗四年(公元1254年),平定大理,继征白夷等蛮。元世祖中统初(1260年),金齿、白夷诸酋各遣子弟朝贡。二年(1261年)八月,立安抚司以统之,敕以贺天爵为金齿等国安抚使,忽林伯副之,仍招谕使安其民。至元八年(1271年),分金齿、白夷为东西两路安抚使。十二年,改西路为建宁路,东路为镇康路。十三年,缅国拥象骑数万,掠金齿南甸,欲袭大理,行省遣信苴(jū)日与万户忽都领骑兵千人御之,信苴日以功授大理蒙化等处宣抚使。十八年,信苴日与其子阿庆复入觐,帝嘉其忠勤,进大理威楚金齿等处宣慰使、都元帅,留阿庆宿卫东宫。信苴日治大理,凡二十三年。信苴日子阿庆袭爵,累授镇国上将军,大理金齿等处宣慰使都元帅,佩金虎符。至元十五年三月(1278年),改安抚为宣抚,立六路总管府,以万户不都蛮镇守金齿。同年,大理金齿等处宣尉司都元帅府设军民屯,至至元二十八年,总之民屯三千七百四十一户,军屯六百户,为田军民己业二万二千一百五双。至元十九年七月(1282年),给金齿国使臣圆符。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金齿新附孟爱甸酋长遣其子来朝,即其地立军民总管府。木来军民府。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罢两路宣抚司,并入大理金齿等处宣抚司。世祖二十九年十二月(1288年),故麓川路军民总管达鲁花赤阿散男布八同赵升等,招木忽鲁甸金齿土官忽鲁马男阿鲁来入见,贡方物。阿鲁言其地东南邻境未附者约二十万民,慕化愿附,请颁诏旨,命布八、赵升谕之,从之。三十年春正月(1289年),诏遣使招谕漆头、金齿蛮。九月,遣金齿人还归。十一月,以金齿木朵甸户口增,立下路总管府,给其为长者双珠虎符。至元三十年(1293年),以金齿木朵甸户口增殖,立下路总管府,其为长者给两珠虎符。中书省奏置散府,以布伯为达鲁花赤,用其土人马列知府事。金齿国进贡方物一年一次或三年一次,金齿土官或遣使常入朝觐见皇帝,也常得到皇上的赏赐。成宗初年(公元1295年)夏四月己酉,云南行省以所定路、府、州、县来上:上路二,下路十一,下州四十九,中县一,下县五十。以金齿归附官阿鲁为孟定路总管,佩虎符。成宗三年八月(公元1297年),遣薛超兀而等将兵征金齿诸国,时征缅师还,为金齿所遮,士多战死。又接连八百媳妇诸蛮,相效不输税赋,贼杀官吏,故皆征之。张廷玉著《明史》涉及“金齿”一词者凡23篇84处。明太祖十五年春正月(1382年),蓝玉、沐英克大理,分兵徇鹤庆、丽江、金齿,俱下。永昌军民府元永昌府,属大理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布政司。十八年二月兼置金齿卫,属都司。二十三年十二月(1390年)省府,升卫为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嘉靖元年仍属府。南有金齿巡检司,治浦关。茶山长官司永乐五年析孟养地置,属金齿军民司。永乐十二年正月(1414年)置州,直隶布政司。正统三年五月(1438年)改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十崖宣抚司元镇西路。正统七年(1442年),骥率兵渡下江,通高黎贡山道。任发父子三人并挈其妻孥数人,从间道渡江,奔孟养。搜获原给虎符、金牌、信符、宣慰司印及所掠腾冲千户等印三十二。骥率师至金齿,机发遣头目刀笼肘偕其子诣军门求降。骥遣人至缅甸索任发,时思机发窃据孟养,负固不服。天顺元年秋七月(1457年),放徐有贞于金齿,崇祯十八年正月(1645年),大铖既杀锺、时亨,即传旨二等罪斩者谪允充南金齿军,开了明朝流放充军金齿之先河。我国的史学界一般都认为,云南古代的“濮人”是现今的佤、德昂、布朗这些民族的先民,是居住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史书常把“濮”人地区的水称为“濮水”,濮人地区的大奴隶主把掠夺来的奴隶用于农业生产,这些特征说明,金齿处在奴隶社会阶段。元军征服金齿后,即在这里定租赋,置邮传,立卫兵,实行封建统治,于是金齿的奴隶制日趋衰落。德昂族是定居坝区边缘,最初他们住居种水稻并培植茶树,那时他们的生活较富裕,进入元代中魏,“白夷”(傣族先民)迅速强盛起来,不断征服附近其他民族。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镇西路(今缅甸新城一带)大甸火头阿吾“夺不岭、雷弄(今陇川虎距关一带)二寨”,并烧毁了有四百余户居民的雷弄寨,傣族统治者进攻的“茫施”、“雷弄”、“不岭”都是德昂族村寨。元代后期以麓川思氏为首的傣族封建钢主集团征服了附近的一些民族,建立起自己的区域统治,明朝便封其首领为世袭土官。同时,金齿后裔之一部分的德昂族在这次民族关系的变迁中,多数迁往其他地区,少数仍留居坝区或逐渐迁至半山区,但他们已变为傣族土司的属民。傣族土司为便于统治崩龙族人民,封他们的头人“达岗”为“老伉”(镇康地区称“总伙头”,管五六个或十多个村寨),封村寨头人“达吉岗”为“伙头”。崩龙族的这些头人,经傣族土司封委之后,他们也就成了土司政权的一部分,除了为土司派收赋税,交纳贡物,维持治安,处理内部纠纷,土司允许他们向所管村寨派工和征收负担,如他们每年可向所属村寨的每户百姓收谷子一箩(约三十市斤),派白工一天。这些对本民族人民进行剥削的“老伉”、“伙头”,其中有些人家已上升为地主、富农。抗日战争时期,德昂族和景颇族、傣族一道组织了游击队,抗击入侵德宏的日本帝国主义军队;全国解放战争后期,积极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追歼蒋军残部,为完成云南边疆的解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后,德昂族成为我国56个兄弟民族中的一个,现约有1.78万人口,其中99%居住在云南。由于历史的反复迁徙,德昂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潞西、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耿马等县的亚热带山区或坝区,居住极为分散。有德昂、梁、布列、饶曼、饶景、雷陇等多种自称或他称。德昂族由于方言和服饰的差异,又分别称“红德昂”、“花德昂”、“黑德昂”等。德昂族酷爱饮茶,是我国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有1000多年的种茶历史,有“古老的茶农”之称。现在的德昂族人以种植水田、甘蔗和其它经济作物为主。⑤镶金牙。20世纪中叶前后,世界上兴起一股镶金牙热潮,二战中希特勒德国军队不仅抢劫受害国银行的黄金,而且还把关在集中营的犹太人嘴里的金牙拔去化成金条、金块。2002年8月7日,《泰晤士报》和最新一期的德国《明镜周刊》同时披露,德国“关心战争墓地”委员会的一位官员表示,俄罗斯人盗挖二战阵亡纳粹大兵的坟墓成风,仅以高加索一带为例,该地区目前总共有137处墓地,埋葬着15万二战德军士兵,但其中竟已有大约70%的墓地惨遭洗劫!1998年,德国准备在俄建立德军墓地的消息一经传出,便引发了在俄挖掘德军墓穴的寻“宝”热。随着寻“宝”热的升温,一些俄掘墓团队已经装备了先进的探测仪并搞到了德军阵亡士兵档案,“有效劳动”使“收获”甚丰。无论出土的是遗骸上的金戒指、金牙,还是其他二战文物,只要送到德国人手里便是天价。而经济的恶化,使盗墓几乎成了非常流行的周末户外运动,许多人全家出动,在坟墓中寻找纪念品。德军墓地里的文物越来越少,而俄罗斯古玩店和旧货市场上的德军“垃圾”交易却日渐兴隆。盗墓现象之所以蔚然成风,很大程度是那些美国和西欧的收藏家们掀起的。在他们心目中,当年希特勒部队的飞机、坦克和装甲车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文物,事实上,上述种种“搜索行动”大多也是由西方收藏家赞助的。据估计,二战期间,共有500万德国人战死在俄罗斯战场。这些金牙要么是德军士兵自己的,要么就是从犹太人嘴里取来的。中国境内的这种镶金牙热一直延续到60年代中期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个时期的镶金牙,除了修饰美化作用、医疗保护作用外,更直接、更重要的是成为一种奢侈消费时尚。2004年4月,在中国西部的邻国土库曼斯坦国内发生了一件奇事——土库曼斯坦总统要求人民不要装假牙(金牙)。这是该总统继禁止蓄须、芭蕾和马戏之后的最新的古怪规定。尼亚佐夫总统在这个有600万人的中亚国家有着无上的权力。今天,在当地一名男子学生宣读讲稿时,他注意到了该学生满口的金牙。尼亚佐夫在电视上对她说:“谢比尔占,请不要生气。装了金牙你看上去很棒,但如果是一口洁白的牙齿你会更好看。这里是卫生部长,他本人就是牙医,他会给你一口洁白的牙齿。”尼亚佐夫说:“我知道在土库曼人生活拮据的时候出现了金饰的流行。”尼亚佐夫认为自己正对这个国家实行现代化,但西方国家批评他侵犯人权。尼亚佐夫类似的讲话在过去曾被当作法律。今年早些时候,他表示不喜欢男生留胡须和长发,最终导致大学里不再有这种现象。在总体贫困的中亚前苏联国家,微笑时露出一口金牙一直是魅力和财富的体现,许多年轻人即使牙齿没有任何问题也装金牙。镶满口金牙,让笑口常开,既表现了美丽,又表现了富有,成为这个时代人们玄耀夸富的最好方式。这种全球性的镶金牙潮流,到底起源于中国,还是起源于外国,或是一事多源,我们现在无法作出确切的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埃及现在仍然有保存完好的4500年前的金制假牙齿桥,公元前7世纪,意大利牙医就用黄金丝来固定假牙。早在16世纪,人们就喜欢用黄金修补龋齿。埃及人的古老金牙和中国德昂族“金齿”的做法,都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世界金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