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金”旁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历史最长的象形文字。过去人们通常认为,地球上最早的文字是5200年以前出现在现今的伊拉克南部的楔形文字,也叫“钉头”文字,因为它的形状像钉头。据说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苏美尔人使用的文字。再晚些时候是古埃及人创造圣书字(约5000年前),再就是我国殷商时期(前1300年)的甲骨文,距今3200多年。但河南省舞县的一项考古发现把人类的文字史提到了8000多年前。1987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舞县北22公里贾湖村东侧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甲骨契刻符号,引起学术界关注,称其为中国最早的文字雏形。遗址面积5万多平方米,地下遗迹和遗物十分丰富,是一处距今8000多年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址(前6680-前6420年)。该遗址的墓葬中随葬有成组龟甲,有的龟甲上有契刻符号,无疑是为了记事或抒发情怀,这对研究中国文字有重要意义。它比以往发现的仰韶文化或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符号或图形要早一、二千年。其中个别符号形体已与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字字形相似。由此可以说贾湖契刻符号应是中国最早的文字雏形。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可能出于中国,而不是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
商朝的文字资料,有陶文、玉石文、金文和甲骨文几种。其中以甲骨文最为重要,而且数量最为繁多。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可识文字,古代人们尊尚鬼神,遇事占卜。他们把卜辞(亦有少许的记事文)刻在龟甲和兽骨的平坦面上,涂上红色标示吉利,黑色标示凶险。这些文字都是用刀刻上去的,大字约一寸见方,小字如谷粒,或繁或简,非常精致。甲骨文在地下沉睡了几千年,虽然《纬书》上也有丹甲青文的记载,但它的发现却是近代史上的事。清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于洹(huán)水决堤,冲出许多甲骨,人们以为是龙骨,用来当药材治病。1899年,山东福山金石学家王懿荣首先辨认出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开始搜集,甲骨文被发现。王懿荣发现甲骨后,不惜重金搜求、购买。其后刘鹗、罗振玉等人亦竭力收购,并探明被古董商隐而不宣的甲骨出土地是安阳而不是汤阴。于是麇集在小屯村的商人一天多似一天。早期甲骨文的收藏家有王懿荣、孟定生、王襄、刘鹗、端方、罗振玉。外国人有日本的林泰辅、美国的方法敛、英国的库寿龄和加拿大的明义士。甲骨文发现地是河南省安阳城西北五里处的一个村子,那里是当年殷商(第二十代国君盘庚)的故都。于是,便有一些学者将其定名为“甲骨文”。甲骨文主要出土在河南安阳殷墟以及附近地区,其中以小屯村出土为最多。在附近的侯家庄、大司空村、铁路苗圃、后岗、四盘磨、高楼庄等地也出土过几片乃至几十片。殷墟甲骨文也就是盘庚迁殷至纣辛亡国八世十二王273年(约公元前1395-1122年)间商朝后半期所谓殷代的遗物。甲骨文还可以细分为不同的时期。目前各家的分期方法还没有达到统一的意见。普通仍以五期分期法为妥,即第一期包括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2003年4月8日,山东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发掘清理出刻有甲骨文卜辞的甲骨8片,其中4片可以拼合为一个整体,刻有25个字,形式上由兆辞、兆数和前辞组成,内容是对一位都邑重要人物祭祀占卜的记录;无论是甲骨修整、钻凿形态,还是字形、文法,都跟河南安阳殷墟卜辞属于同一系统,距今已有3200年历史。它比同时期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故都晚发现一个世纪。除殷墟济南大辛庄之外,自20世纪50年代起相继在陕西扶风齐家、西安洋西、歧山凤雏,山西洪赵坊堆及北京昌平等地发掘出西周时期的甲骨,其中以凤雏出土最多。国内外共收藏刻有文字的甲骨15万多片。古文字学家对收集来的甲骨中的文字进行研究,发现骨甲文字的结构已由独体走向合体,有了形声字,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到目前为止,甲骨文中共发现单字约5000个左右,其中能认识且能隶定的只有大约1000多字。甲骨文的篇幅非常简约,在一版龟骨上往往占卜多次,最多的在半块龟背甲上可以卜163次。原则上每个卜兆各为一条卜辞或一组兆刻一辞。有的卜辞省到只一二字。尽管如此,仍有长文卜辞,可达五六十,甚至90多字,记事卜辞中更有100多字的长文。甲骨文绝大多数是刀刻的,有的刻好后填朱,也有少数甲骨以朱墨所写而未刻。
甲骨文虽是商王占卜所用,但内容丰富,并不只是简单地记载吉凶而已,其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无论商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如关于商代的农业、畜牧、田猎、货币、交通、先公先王、诸妇诸子、家族宗法、平民奴隶、方国地理、刑罚牢狱、征伐战争、天文历法、祭祀宗教、医药卫生等等。特别是关于商代历史上的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象国家起源、社会形态、阶级关系、土地制度等等,都可以从甲骨文里找到有关资料,以从各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甲骨文中还有“金”字的偏旁和冶铸的“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