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书法
金字书法是汉字书法的一小部分。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国的文字──汉字,已经诞生并日趋成熟了。关于汉字起源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历史,所以通常我们说中华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
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其中,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19世纪后期,在河南安阳,农民在耕地时偶尔发现了甲骨的碎片,他们把这些甲骨作为龙骨卖到药房。1899年,古文字学家刘鄂在别人所服的中药中,发现了这种上面刻有古文字的甲骨,便开始了收集研究工作。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在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因为那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甲骨文。甲骨上的文字,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的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假借的文字,从而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久的历史。甲骨文是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的商朝的一种比较完备、成熟的象形文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十多万片,所使用的单字有4500多个,已识别的有2000余字,公认的有千余字。但甲骨文中没有金字出现,这是古代“五行”在甲骨文中的唯一缺漏,至少现在还未发现或识别。但商代青铜器铭文中已有了“金”的成分。
金文:继甲骨文之后出现的汉字书体就是金文。由于这种文字多铸于各种青铜器上而得名,也称为钟鼎文或青铜器铭文。至今所见最早有铭文的青铜器,为商代中期以后之物,铭文都很简单,文字书体近似于甲骨文。最有代表性的是西周的青铜器铭文。金文还载于各种彝器、乐器、兵器、度量衡器、铸币、铜镜和金属印章之上。其中以彝器之上载文数量最多。各种器物上的文字,较之甲骨文长且完整,字数少者数十字,多者数百字。例如西周前期的大盂鼎就载字二百九十一个。
《栾书缶》是栾书祭祀祖先时盛酒的用器,高48.8厘米、口径16.5厘米。器身及盖各有四环纽,纽作斜角云纹。自颈、肩及於上腹有错金铭文五行四十字,盖内铸铭两行十字,由左而右,字皆嵌金,为栾书子孙祭祀祖先而作,但多年来习称栾书缶。栾书又称“栾武子”或“栾伯”,是春秋时晋国大夫,执政14年,于鲁成公四年(公元前587年)将中军,卒于公元前573年。释文:正月季春元日乙丑余蓄孙书已(以)择其吉金以作铸缶以祭我皇祖(余)以祈眉寿乐书之子孙翘尾巴世是宝。
曶鼎(hū dǐng)铭文:
西周懿王或孝王时期由名曶者所作的铜鼎的铭文。这件鼎据《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所说,原为清朝人毕沅得之于西安,鼎高2尺,围4尺,深9寸,款足作牛首形。据推测这件鼎应当是在周原地区出土的。后来,这件鼎毁于兵火,仅有铭文拓本流连于世。该鼎铭文共24行,现存380个字。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周懿王或孝王的元年六月的乙亥日,周王在穆王大室册命作器者——曶,命令他继承祖考的职司掌管周王朝的卜事,即铭文所谓的“更(赓)乃且(祖)考司卜事”,并且赏赐了作器者。邢侯后人在宗周为王臣者井叔还赏赐作器者以赤金(铜)一钧(30斤)。作器者感到荣耀,遂以赤金作鼎以为纪念。第二部分铭文记载同年四月了酉日,作器者派家臣代表自己到作为狱讼官的井叔那里控告效父及其家臣名限者。原来,作器者“既赎女(汝)五[夫效]父,用匹马束丝”,意为已经用一匹马和一束丝从效父那里赎(贸)得五夫——即5名奴仆,然而名限者却背信弃约,并要另行订立交换条件,因此发生了这场诉讼。铭文的第三部分追述往昔饥荒之年,“匡众厥臣二十夫”——即名匡者的农夫和家臣20人,强抢作器者的禾给匡,作器者遂控告到东宫那里。东宫判处说让匡交出强抢禾的人,如果不交出来,匡就将被重罚。名匡者乃向作器者稽首,并且赔偿了损失。
第一部分铭文:隹(唯)王元年六月既朢乙亥,王才(在)周穆王大(太)[室],王若曰:曶,令女(命汝更)乃且(祖)考(司)卜事,易女(锡汝)赤巿(韍)、□,用事。王才(在),丼吊易(邢叔锡)曶赤金,曶受休[命]于王。曶用丝(兹)金乍(作朕)文孝白(考宄伯)牛鼎,曶(其)万[年]用祀,子子孙孙(其)永宝。
篆书:
篆书是汉字书体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篆刻主要采用篆文,“篆”字《说文解字》训为“引书”,段玉裁注:“引书者,引笔而著于竹帛也”,可见篆文“篆”字、含有“写字”之意。篆书有大、小篆之分。广义的大篆是指秦代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六国(齐、楚、燕、韩、赵、魏)的古文,小篆则指秦始皇“书同文字”后,在秦代通行的篆书。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篆刻采用的字体除古代奎印上的古玺文、摹印篆、缪篆、小篆外,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古文和其它一些金石文字都可采用入印。
“鄂君启铜节”是1957年出土于安微省寿县的战国中期楚国器,青铜制成,形似剖开的竹节,是当时楚怀王发给受封在湖北鄂城的鄂君启的水、陆通行符节。鄂君启节书法圆润秀劲,庄严肃穆是错金铭文中的精品。
鄂君启铜节中的三个金字:
《四十三年逨鼎》铭文揭示,周夷王公元前924年至公元前880年。2003年1月19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发现一个铜器窖藏。出土了27件青铜器,皆有铭文。当年出版了《盛世吉金》。四十三年逨鼎器形纹饰与四十二年逨鼎相同,差别仅在于四十三年逨鼎耳外侧为重环鳞纹。四十三年逨鼎 共有十只,铭文亦分铸。因形制、纹饰近似,差异只在大小上,故只帖—只大的。
青铜《四十三年逨鼎》铭文释文如下:
雉四十又三年六月既生霸丁亥,
王在周康宫穆宫。旦,王各周
廟,即位。馬夀右吳,逨入
門,立中庭,北嚮。史受王
令書。王呼尹氏冊令逨,王若
曰:“逨,丕顯文武膺受大令,匍
佑四方,則謠雉乃先聖考
周舊田,先王爵堇大令,奠周
邦肄。余弗聖人孫子。昔余
即令汝正箕、兑,北井,四方,
吴林用宮御。今余雉經乃先祖
考有爵于周邦,東田,享京,乃令
汝官歷人,毋敢妄寧虎,
夙夕惠淮。我邦小大猷乃
專政事,毋敢不盡不井
乃詢。庶有炎域,毋敢不中不井,
毋龔櫜,龔櫜雉有守從,黽敄
眔魚安,用作余我一人司不小雉
死。”王曰:“逨,賜汝距鬯一卣、玄裕
衣赤兕、駒車、乘車、朱
虢以 、虎熏裹、畫軞、
畫、金鑣、馬三匹、攸勒、敬
夙夕勿灋朕令。”逨拜,稽首,
受冊佩以出,反入,堇圭,逨
敢對天子丕顯魯休揚。
用作朕皇考龔叔
彝。皇考其嚴在上廙,
在下穆穆明德攴豐,攴豐、鹿原,降
康受屯佑,通錄永令
興壽綽關,允臣天子,逨萬
年撫疆,子子孫孫永寶用享。
篆体金:“世古之金”款兽耳宣德炉
王孙遗者钟出土于“湖北宣都”,为春秋时期楚国遗物。上端略有残缺。其上铭文与常见楚国文字略有差别,字形瘦长齐整,笔划细长柔美大方,笔势趋于方折,由于线条的平行状态,整个铭文看起来极富装饰性。属未成熟的楚国书风。
隶书:隶书始为秦朝程邈所作。程邈本为秦朝县之狱吏,因得罪于秦始皇而被投入云阳狱中。他在狱中苦心凝思十年,损益小篆,作隶书三千字,上之始皇。始皇采纳用之,遂拜其为御史。当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务多端,文书日繁,记录事务单用小篆已深感不便,迫切需要一种比小篆更为省简、规范的文字,以便于书写和镌刻。由于当时改简小篆为社会急需,势在必行,致使隶书这一比小篆规范得多的新的字体应运而生,得以面世。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楷书之"楷"者,法也,式也,模也。草书之名出于草率、草稿,楷书之名则反之。虽然篆书和隶书也有草写者,以此而论,其工整者亦可谓之为"楷",但这里所说的楷书,是指自成一体、现在通用的"楷书"而言,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的字等。关于楷书的首创者,众说不一。因为魏、晋、南北朝几百年来的文字,是隶书中的八分与楷书笔意错杂时期。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由东汉王次仲所创。现存实物中,只有魏时期钟繇的“贺克捷表”的法度可称为楷书之祖。钟繇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楷书书法家。今天的楷书,其笔画端庄,是由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章草之简捷等脱化、演变而来的(注:章草指“用于章程文书之上者”,是由八分隶再简约其点画,以便于书写之字体)。从三国时期钟繇作“楷书”起,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而为世人所喜爱。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体,这是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变体,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称之"行书"。自晋迄今,行书用处最大,用得最广,一般性书写几乎均用之。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字中的大部分均章草或行书趋于简捷者。汉字发展到草书一体,已近完美无暇。唐朝之后,虽又出新体,即张旭之“狂草”,但狂草写出来他人多不能识,只能作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而失去了它作为记载和传播信息的文字的作用。鉴于此因,草书难以再向前发展。文字的发展只能另辟新径,沿着新开辟的方向──印刷字体演进了。
报刊的编辑每天都要跟文字、图片、花边、底纹等打交道。首先是文字,我国的文字经过不断地改革、演变,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完美。计算机排版普及以来,汉字的种类更加多样化。目前可将各类汉字的字体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是从宋代活字印刷发展起来的宋体、黑体(包括粗、细等线体)等;第二类是由书法演变而来的字体,如楷体、仿宋体、行楷、隶体、魏体、舒体、颜体、瘦金体以及钢笔书写的字体等;第三类是属于美术字体,如综艺、美黑、琥珀、水柱等。其他字体多是属于以上三类字体的变异,例如:由宋体演变的大标宋、小标宋、报宋、长宋、中宋、姚体等;由黑体演变而成的大黑、平黑、粗黑、等线体(包括粗、中、细等线体,后又演变出粗、准、细圆体)等;由楷体、仿宋体等演变而来的中楷和细仿宋等;由黑体和宋体演变而来的美黑;由隶体演变而来的隶变体;还有利用设计软件对字体进行特殊设计成立体、浮雕、倒角、镂空、叠影、空心、加粗、变细、倾斜等效果形成的新字体等。
目前在计算机上使用的汉字字体共有几十类。它们包括:文鼎字库、微软字库、汉仪字体、王汉宗字库、中国龙字库、四通利方、书法家字库、经典字库、创艺字库、金桥字库、金梅字库、华康字库、汉鼎字库、方正字库、华文字库、超世纪字库、长城字库、博洋手写中文、POP字体、QQ字体、叶根友字体、其它字体、蒙纳字体、书法坊字库、迷你字体等。字体有种。其中光方正就有123种。《方正字体库》5.02版本或称完美者字体大礼包资源是北大方正最新设计通用字库产品中精挑细选整理出来的,包含字体库(123种):书宋简、报宋简、仿宋简、楷体简、宋三简、细等线简、中等线简、细黑一简、黑体简、大黑简、小标宋简、大标宋简、宋黑简、细圆简、准圆简、粗圆简、琥珀简、综艺简、水柱简、姚体简、美黑简、隶书简、隶变简、魏碑简、行楷简、舒体简、彩云简、隶二简、康体简、新报宋简、新舒体简、超粗黑简、黄草简、宋一简、华隶简、粗宋简、少儿简、胖娃简、平和简、细倩简、中倩简、粗倩简、稚艺简、细珊瑚简、瘦金书简、古隶简、艺黑简、卡通简、启体简、水黑简、幼线简、毡笔黑简、硬笔楷书简、硬笔行书简、铁筋隶书简、粗活意简、祥隶简、剪纸简、流行体简、胖头鱼简、北魏楷书简、书宋繁、报宋繁、仿宋繁、楷体繁、中楷繁、新书宋繁、新秀丽繁、细黑一繁、黑体繁、粗黑繁、小标宋繁、大标宋繁、平黑繁、细圆繁、准圆繁、粗圆繁、琥珀繁、综艺繁、彩云繁、超粗黑繁、幼线繁、隶变繁、魏碑繁、行楷繁、舒体繁、瘦金书繁、隶二繁、新舒体繁、康体繁、水柱繁、姚体繁、宋一繁、华隶繁、粗宋繁、少儿繁、胖娃繁、平和繁、细倩繁、中倩繁、粗倩繁、稚艺繁、细珊瑚繁、中等线繁、古隶繁、艺黑繁、卡通繁、启体繁、水黑繁、小篆体、硬笔楷书繁、毡笔黑繁、硬笔行书繁、大黑繁、祥隶繁、剪纸繁、粗活意繁、流行体繁、铁筋隶书繁、北魏楷书繁、隶书繁、美黑繁、宋黑繁。如此丰富多彩的汉字,加上计算机中还存有为数不少的花边、底纹,以及一些饰纹、小插图等可以排出十分美观贴切的报刊。
宋体字的字体方正稳重,秀丽清晰,阅读醒目,是千百年来在书刊等应用中被人们优选出来的一种字体,所以书刊、报纸的正文大都采用此种字体(书刊一般字体大一些且行距也相对大一点,多使用竖画略粗一点的书宋字体,不过现在有些杂志或书籍也使用细等线体,而报纸由于行距较密且字体较小,因此多采用报宋字体)。黑体字在字架上吸收了宋体字结构严谨的优点,在笔画的形状上把横画加粗且把宋体字的耸肩角削平为等线状,形成横竖笔画粗细一致,变宋体字的尖头细尾和头尾粗细不一的笔画为方形笔画,因而独具一格,给人一种粗实有力、严肃庄严、朴素大方的感觉。楷体、行楷、隶体、魏体、舒体等字体属书法字体。凡书法字体均可用中国特有的毛笔直接书写。楷体字的字体典雅,笔画圆润,字体娟秀。行楷字字体清秀,笔画灵活,有一定的随意性且上下笔画相连。隶体字的字体古朴、字形扁平,笔画一波三折,蚕头雁尾,有舞蹈的柔软和连续不断之美。魏体字的字体苍劲有力,笔画粗实。舒体是被毛主席誉为“红军书法家”的舒同创造的一种字体,其字体比较活泼,笔画变化大,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随意性。颜体是以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字为基础创造的,其字体与颜真卿的书法字比较相似,具有筋骨粗壮、庄严之美。钢笔体是模仿硬笔书法的一种字体,类似于钢笔字,笔画较活泼,有如藕丝相连、中不间断之美。属美术字体的综艺体,保持了黑体笔画粗实有力的特征,在字的结构和笔画上进行了大胆的变化,使其具有了艺术美。美黑体结合了宋体的秀丽和黑体的粗实美。琥珀字的字体饱满圆润,粗壮豪放,叠加自然。附《历代名家金字书法》1、2、3。